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质量法治 >庆阳市政府组织召开 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现场推进会
5月27日,庆阳市价格监督检查食品安全暨非公党建工作现场会在环县举行。市委常委、环县县委书记柴春出席了现场观摩活动。省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陈林、市政府副市长杨廷祯出席会议并讲话,环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致辞,市市场监管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同志,环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及部分干部,各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同志及分管负责同志,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庆阳分公司负责同志参加了现场观摩和会议。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海鸿主持会议。
上午,与会同志现场观摩了环县中盛羊业发展有限公司、环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三津度定制火锅、华联超市等6家企业和单位。下午,召开了工作会议,通报了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进展情况,环县、正宁县政府作了经验交流,西峰区等其它6个县(区)政府作了工作汇报,电信、移动庆阳分公司分别就服务保障“陇上食安”工作作了发言,陈林、杨廷祯同志分别作了讲话。
通报认为,全市上半年食品安全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一是源头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环县以中盛羊业公司为示范,引导企业严控风险,确保安全,实现了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华池县深入一线指导企业规范提升小作坊效果显著。镇原县积极推进6户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加入了追溯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防范食品安全风险。二是流通经营监管措施得力。环县、华池县、镇原县强化组织领导,前移检测关口,在主要农产品销售市场建立一线检测平台。环县、正宁县重点整治批发市场,规范配送企业,强化过程风险监管。西峰区指导方兴冷链物流公司承担了全市99%进口食品管控,对153吨进口冷链食品做到了管控到位。三是餐饮食品安全得到保障。环县全力推进智慧监管,建成“透明车间”44家,“阳光仓储” 18家,“互联网+明厨亮灶” 293家,清理无证经营食品摊点72处,规范学校食堂10所,关停了校内其他食品经营场所。环县列支15万元、正宁县列支10万元购买了学校食堂和农村聚餐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庆城县率先组织乡所及餐饮单位学习《反食品浪费法》。
陈林指出,庆阳市食品安全工作坚持“四个最严”要求,深化推动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域创建和智慧监管工作,“互联网+明厨亮灶”单位达到2666户,加入食品电子追溯管理平台生产经营单位12891户,食品安全工作成效稳中向好。观摩点反映出了庆阳在食品安全工作的严、实、细。特别是环县政府投资650多万元建成了1000多平米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充分说明县委县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中盛羊业公司现代化的从肉羊活体到成品全过程封闭式管理屠宰流程保障了卫生安全;三津渡定制火锅店智慧监管科学规范,很有代表性和示范性。
陈林强调,抓好食品安全是市场监管部门的基础工作和安全底线,要充分认识当前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以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为统领,主攻“互联网+明厨亮灶”“互联网+阳光仓储”“互联网+透明车间”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智慧监管工作,严控进口冷链食品、食品小作坊、校园食品、农村聚餐、网络订餐等主要风险点。要进一步强化监管基础建设、强化监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食安办统筹协调作用,抓好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支撑。要督促指导各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切实做到守法诚信经营,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整体水平。
杨廷祯强调,一要全力抓好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域创建。各县(区)要把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作为提升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落实党政同责和属地责任,加大对食品安全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预算列支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等工作经费,有力保障和加快推进创建工作进程。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担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强化部门协调配合,调动全社会主观能动性,切实形成创建合力。要各县(区)要坚持“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工作机制,正宁县做好巩固提升,其他7个县(区)全面创建。要紧盯关键环节,突出“食安庆阳”建设十大行动,重点推进“智慧监管”和“文明餐桌”行动,既要坚持标准,做好“规定动作”,更要突出县(区)特色,做好“自选动作”。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介,营造人人关心、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市政府督查室将牵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将开展一次专项督查。二要全力推进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工作。各县(区)政府和市场监管局要切实提高认识,下大力气推广应用“陇上食安”一体化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中国电信庆阳分公司、中国移动庆阳分公司要全力服务保障,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能,实现精准监管、科学监管、高效监管。要按时高质量完成今年确定的智慧监管“透明车间”“阳光仓储”“互联网+明厨亮灶”和追溯体系建设指标任务, 6月底前,所有学校食堂要100%接入“陇上食安”智慧监管平台并推广应用。三要持续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各县(区)要持续加大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力度,落实配套资金,配置实验用房,核定技术人员编制,强化人员培训,健全设备工作台账,盘活用好检测仪器和快检车辆,做好检验检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