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质量项目 >“十四五”以来我国发布重点行业国家标准四千余项 以先进标准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 (王彦涵 记者何 可)“先进制造标准是推动和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9月4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先进制造标准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司长肖寒在会上透露,“十四五”以来,我国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发布相关国家标准4000余项,为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标准作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市场监管总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先进制造标准化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支撑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新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26个,中国专家新担任技术机构主席30个,新担任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组召集人486个,在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系统、航空航天等领域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880项,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32项。积极推进国内国际标准体系兼容,4210项先进适用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标准,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
“先进制造标准的应用有效引领相关产业的发展。”据肖寒介绍,凭借标准国际化的成果,逐步消除技术壁垒,为我国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大型成套设备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可靠的合规路径和质量背书,增强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可比性与竞争力。“比如我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为养老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提供基准参考,将引领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造福全球银发群体。”
目前,很多海外工程和建设都应用到了中国标准体系,我国通过标准“软联通”促进“硬联通”、增强“心联通”取得丰硕成果。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副司长郭晨光表示,中国标准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标准的互认对接,支持了产业国际化发展。“例如,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在海外市场越来越受到青睐,诸多贸易伙伴向我国提出采用中国标准的需求,目前已有35项中国汽车标准分别被智利、厄瓜多尔、尼日利亚等国家采用,内容覆盖安全、电池系统、充电装置等,有效服务电动汽车国际贸易发展。”
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持续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据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副司长魏宏介绍,目前,我国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据统计,这些卓越级智能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不良品率平均下降50.2%,碳排放平均减少20.4%,提质增效降碳成效显著。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能否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建设、在新的赛道发挥好标准的引领作用,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江苏省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前瞻布局“10+X”未来产业,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积极探索、精准发力。据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孙沪兵介绍,针对“未来之问”,江苏省推动未来产业头部企业参与各类标准研制,近年来已牵头起草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8项,发布实施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13项,其中,《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碳化硅外延片》等国家标准,为江苏未来产业发展赋能增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扎实推进先进制造标准化工作,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提供更加坚实的标准支撑。”肖寒表示。
(责任编辑:八雨)